隨著春天的到來,我們都開始選擇外出旅行,而蒙古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那里我們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蒙古包,那么關于它的知識我們了解多少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詳細的了解一下吧。以下關于“區分蒙古包大小的講解及其相關知識的說明”的介紹。
【蒙古包大小的區分】
草原上的蒙古包有大有小,那么大小是怎么區分的呢?蒙古包大家都知道,是蒙古游牧民族會隨游牧的地點一起遷移的房子,而且是可調大小的,根據家里人口以及牲口的多少來搭建。那么蒙古包大小的區分是怎樣的呢?
蒙古包通常是以“哈那”多少來區分大小,蒙古包大小的區分一般可以分為四個哈那、八個哈那、十個哈那以及十二個哈那。十二個哈那的一般是大型的蒙古包,過去草原上是罕見的。
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經過千百年來的摸索,尋找適合當地生態環境及自己生存需要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一種建筑形式。它觸入了中國專統“天人合一”思想,適合游牧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具有以下優點。
首先,蒙古包呈圓形,阻力小,冬季少積雪;其次,蒙古包易于搭建,易于搬遷,易于拆散;,建蒙古包就地取材,制作簡便。用自己生產的羊毛氈子,用附近生產的柳、榆為材料,不需大型工具,一般木匠、皮匠、氈匠都可完成。
由于蒙古包相對簡易,搭建一座蒙古包并不需花費太多時間和精力,但搭建一座體面的蒙古包,對于長期游牧的草原牧民來說,是經濟實力的反映,也是很值得重視和慶賀的事。即使是蒙古包的更新頂蓋,增加哈那或更換套瑙、門框,牧民都很重視,常常用美酒和奶食品的德吉來獻祭和向蒙古包的主人祝福。
如果蓋的是新蒙古包,尤其是為新婚夫婦準備的包,那可要舉行一次相當規模的儀式和慶?;顒恿?。主人要請來許多親朋好友,宰羊設宴歡聚一堂。
所以說蒙古包雖然是可遷移的,蒙古包大小的區分也是象征經濟實力的,大家都極其的重視,跟我們現代房屋平米的大小是一樣的。過去蒙古貴族例如可汗和親王的蒙古包則是豪華的,都是十二哈那的。
【蒙古包的常識介紹】
每個民族都有它獨特的民族風俗,自然蒙古族也不例外。蒙古族作為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長期的生產和生活經驗成就了蒙古族特有的風俗習慣。
蒙古族特有的典型的居住形式——蒙古包。蒙古包是一種帷幕式的住所,圓形,圓頂,通常用一層或兩層羊毛氈覆蓋,蒙語則稱“格爾”。蒙古包是由陶腦、窩呢、哈那、氈墻和門組成的。天窗,蒙古語稱“陶腦”,位于蒙古包頂中央,它可以排煙、通氣、照明、采光。窩呢,即蒙古包頂部的傘形骨架。哈那,即蒙古包的木制骨架。
搭包時,各部分連接固定后,除天窗外,其余部分都用圍氈覆蓋,用馬鬃繩拴好拉緊即可。門框為木制,門簾用柳條和馬鬃、繩編織。貧苦牧民的蒙古包由4個哈那或6個哈那組成。牧民的蒙古包由6個哈那或8個哈那組成。王公貴族的蒙古包由10個哈那組成,能容納50—60人。蒙古包的獨特造型,具有了計時功能,這是蒙古包與其他任何居室相區別的一大特點。
蒙古人把蒙古包的天窗制做成日月形,烏尼桿圍繞天窗形成光芒四射狀。這種獨特的造型不僅反映蒙古人對日月的崇拜,同時在實際生活中他們早已認識和掌握了蒙古包的計時功能。早期的蒙古包一般由四個哈那組成,每個哈那可安裝14根烏尼,4個哈那共安裝56根烏尼,再加門框上安裝的4根烏尼,一個蒙古包總共有60根烏尼桿。
每個烏尼桿之間形成礦角,圍繞天窗的60根烏尼桿形成360角。蒙古包的這種角度分配方法完全與現代鐘表相一致。日出到日落,陽光從天窗射人蒙古包內,每天的光線在包內順時針繞一周,牧民根據太陽光線照射的不同位置,把一晝分為12——14個小時,而且對每小時給予了準確的命名,以便準時安排生產和生活。
以上關于“蒙古包大小的區分”和“蒙古包的常識介紹”的介紹,希望能讓您了解“區分蒙古包大小的講解及其相關知識的說明”帶來幫助。